>文化、图书、音像>书店>正文 规模没有效应 第三极书局败走麦城

规模没有效应 第三极书局败走麦城

  第三极书局总经理关波办公室的茶几上放着一张要求他提供更加详细的商业计划的传真。他的办公室就坐落在第三极书局旁边的海淀图书城昊海楼9层,几天前饭桌上的一句话让他一时间成为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外界到处流传着第三极书局败走撤出中关村的新闻。

  该公司市场部还在照常打印市场促销的巨幅广告,员工们不愿回答任何关于公司搬迁的问题,只是表示“目前还在找地方”。关波说:“我们不是关张,而是迁址。”

  第三极书局曾经是海淀区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基地,北京首家文化主题商场,也是中国民营书店中最大规模的书城。但是现在,这家曾被无数读者喜爱、被无数投资者看好、头顶无数光环的民营书店标杆,现在却准备黯然离去。

  血拼

  现在,第三极书局的各个楼层已经在按照商业地产分别出售。

  第三极书局的前身是国林风书店,书局名称“第三极”取义于“南极、北极、喜马拉雅是第三极”。

  事实上第三极书局所在的大楼本身并不是书店,而是一个地产项目,原名叫中关村文化创意广场。公司成立之初希望做一些新型的商业地产项目,以文化为概念布局,书店只是一部分,分为时尚馆、人文馆、科教馆和生活馆,整个大厦其实是一个涵盖了餐饮、教育、健身、旅游和商务等六大主题的大型产权式文化主题商场。

  最初,它确实凭借其新颖的商业模式以及书店中随处可见的座椅吸引了很多人。但同时惨烈的价格战阴云也从其开张之日起就一直笼罩在书局上空。

  2006年7月开业的时候,第三极书局打出85折广告。距离第三极仅一条马路之隔的新华书店系统下最大的书城——中关村图书大厦立即75折酬宾。一位出版社的市场主任回忆,当时几乎所有出版社都接到了第三极书局的一封来函,里面陈述了中关村图书大厦价格战带给书局的压力,并且希望得到各出版社的鼎力支持。

  双方这场折扣战在四个月后的11月回到8折,此后一直延续至今。正是这8折的幅度,打掉了双方毛利的60%,三年吃掉了第三极书局约5000万的利润——如果按照6折从出版社拿书计算,书局只有2折的毛利,在扣除掉房租、水电、员工工资,书商的利润仅仅在三到五个点,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微利行业。

  2007年,关波接手第三极书局。那一年年底,第三极书局总销售额达到了1个亿,但在计算房租的情况下账面显示亏损了2000万。到了2008年,销售额仍然在1亿元,账面亏损减少到1700万元,关波开始收缩战线,先将书局面积从四个楼层缩至三个楼层,将第八层出租给百度,接着收缩编制,并且转移产业重心,在图书种类上进行调整,偏重畅销书、教辅,同时着力加大团购业务方面的销售。

  到了2009年上半年,尽管第三极书局的图书销售总额达到了6300万元,预计全年达到1.32亿元,其中35%是团购,但在账面上,估计年底仍然有1500万元的亏损。

  “如果书不打折,返回市场价的话,第三极就能有1000多万利润交上房租,我们就不会迁走。”关波对本报坦陈,期间行业的主管部门、行业其他的有影响力的机构也都做过工作,在第三方的安排下双方也曾经坐下来谈过,但中关村图书大厦毫不改变,双方惨烈的价格战只能照打不误。

  “中关村图书大厦是新华书店体系下的国营公司,无所谓。但对一个民营公司来讲却要讲效益,这个地方三年收5000万租金没问题,就冲着这个目的想搬走。”关波对本报解释。这个决定得到了做文化旅游产业的大股东国风集团、二股东海淀国资委以及其他地产商股东们的支持。现在,第三极书局的各个楼层已经在按照商业地产分别出售。

  小商圈计划

  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很 “虚”,他们联系过很多行业,例如画廊,但这些行业都没有盈利能力,都交不起房租。

  如果说价格战是第三极书局失利的主因,那么剩下的因素则不那么容易被察觉。

  第三极书局分为A座、B座。A座和B座的8层以上目前基本做写字楼出租。关波称,作为商业写字楼出租的这部分十分抢手,也十分赚钱。

  B座的一、二、三层主要租给了个体商铺。现在一层有两家首饰店、一间家居饰品店和进口食品店。无一例外都在打折,打着“清仓”、“3折起”的海报。

  二层只剩下一家玩具店、两家饰品店和一家水吧。其中一家 “百达百丽”饰品店的玻璃橱窗上贴满了“5折清场”的海报。“我们从来没卖这么便宜过,但生意还是不好,没什么客流,来逛的主要是附近上班的白领,周末生意反而比平时更差。”唯一的一名女店员告诉记者。

  已在此经营了三年的 “百达百丽”刚开始生意不错,但近一年来生意越来越差。“这边原来的店都撤得差不多了,现在没什么可逛的。”由于生意太差,该店老板已经有意转向做其他生意。